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密集度增加,城鄉居民食物結構的改變,我國城鄉產生的生活垃圾越來越多,由此產生的社會矛盾也越來越突出。垃圾圍城、滲液流淌、異味熏天、私自填埋、焚燒污染、鄰避頻繁……這些問題不解決會影響人民生活、工農業生產和社會穩定,不能回避,只能面對。
按照“十三五”規劃建議的要求,“十三五”時期勢必將成為我國垃圾處理向垃圾治理轉變的轉折期。垃圾處理“十三五”規劃應根據“十三五”規劃建議的要求對指導原則進行調整,建議改為“統籌規劃、協調推進,創新動力、多元治理,節約集約、共生循環,平穩運行、綠色環保”,最終形成垃圾多元、綜合、全程和依法治理的可持續發展局面,實現垃圾治理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和社會化。
在國內外超大型城市,生活垃圾清潔焚燒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我國的北上廣深等城市也是沿著這條工藝路線處理的。其優點是針對前端分類不夠在終端最大化減量,盡量少占用或不占用堆場,單體裝置占地小、反應時間短,如果協同發電和水泥窯處置還可以作為能源和建材補充。
但其也有無法回避的缺點,那就是焚燒產生高毒性飛灰不易穩定無害處理,有的裝置氣體排放不達標,從而造成處理費用偏高,政府補貼加大,給財政增加了負擔,個別地方政府過于看重獲得較低的垃圾焚燒處理支付價格。據統計,特許經營項目的垃圾焚燒處理費每噸平均在60~80元,而政府自建項目的垃圾焚燒處理費卻平均在120~150元,幾個中心大城市甚至更高,低價一定存在低質的風險;在某些BOT項目中,存在由于低價壓力或者競爭不充分選擇的不良投資商帶來運行不暢或者環保排放不達標的情況,進而出現政府拖欠第三方處置費用引發的群體事件。
盡管如此,在目前已經運行和立項的超大型城市,清潔化焚燒(藍色焚燒)最短時間內最大化減量仍然是一條成熟的工藝路線,具有較好的性價比,筆者認為建成的要不斷完善,待建的要優中選優,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清潔化資源化藍色焚燒之路。
垃圾資源化處理的瓶頸是垃圾分類,而垃圾分類在我國居民區的試點運行極不順暢,究其原因則是產業化模式遲遲沒有建立。
根據現有資料,在城鎮化進程較快的浙江中部地區布點取樣,做了初步推算,按我國2020年每年2億噸生活垃圾計算,其中可以回收廢舊塑料、橡膠類2056萬噸,估值616億元;廢紡織物442萬噸,估值132億元;玻璃516萬噸,估值10億元;各類金屬230萬噸,估值23億元!其資源化價值可以用如下終端產品估值說明,紙類植物動物類制6000萬噸有機生物質炭,估值360億元;灰土竹木沼渣制成厭氧營養土顆粒4322萬噸,估值86億元!這僅僅是資源化的數字,而減少大氣排放更可以做如下計算:按每年2億噸垃圾回收2298萬噸塑料,可以節約約5000萬噸石油,1600萬噸煤炭,制造5000萬噸有機生物質炭,可以減少使用5000萬噸化肥。每年減少1億噸垃圾焚燒可以減少排放:二惡英120克(標準條件下28.35克可以殺死100萬人),一氧化碳4.8萬噸,顆粒物1.2萬噸,氮氧化物15萬噸,二氧化硫4.8萬噸,氯化氫3萬噸,汞及其化合物300噸,鎘鉈及其化合物120噸,銻砷鉛鉻鈷及其化合物1200噸!上述數據均按垃圾發電廠達到2014煙氣排放標準計算,由此可見,垃圾資源化不僅節約了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資源,同時也促進了氣體減排,有利于我國的國際承諾完美兌現。
2015年8月末,住建部、環保部、財政部等10部委聯合編制的《關于全面推進農村垃圾治理的指導意見》也已上報國辦,針對農村生活、生產垃圾治理提出一系列目標和辦法——到2020年,全國90%以上村鎮的生活垃圾將得到有效處理,并配有完備的設施設備、形成成熟的處理技術、穩定的保潔隊伍、完善的監管制度、長效的資金保障。這其中設備和技術被提到空前的高度,對垃圾處理工程包選擇提出要資源化、穩定化、無害化并充分考慮經濟性、實用性、持續性、示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