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上傳時間:2018-05-18 23:40
時下,申城各大居民區正在推進垃圾分類。做得好的居民區都有哪些特點?居民不愿意分類的原因在哪里?被居民質疑的末端處置環節現狀怎么樣?
今年3月以來,上海市人大城建環保委圍繞“本市生活垃圾管理立法”主題,就生活垃圾源頭分類、分類收集運輸、末端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全流程環節,先后開展了一系列實地調研。
上海市人大城建環保委調研垃圾分類
生活垃圾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的各環節應該如何打通?在大調研過程中,區政府、人大、相關企業、基層一線操作人員等各方面聚焦生活垃圾管理立法,向調研組反映了當前生活垃圾管理工作中亟待突破的若干難點和瓶頸問題。
做得好的小區,主要取決于人
此次大調研之前,市人大城建環保委、市綠化市容局聯合調研工作組曾做過一組問卷調查和統計分析。
調研統計顯示,在給出的不分類原因中,行為轉變難度最大的是表示沒時間分類的群體。他們之所以這樣認為,是考慮到時間永遠是稀缺的,所謂“沒時間”其實是不愿意在垃圾分類方面投入時間,即主觀上缺乏分類的意愿。
如何改變他們的意愿?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改掉一個舊習慣的同時形成一個新習慣需要90天左右的時間,在垃圾分類的問題上,從混合投放轉變為分類投放,即使是那些明確表示愿意改變行為模式的居民,其間也可能經歷多次反復,有案例研究顯示,鞏固社區居民分類行為所需要的時間從6個月到2年不等。
“垃圾分類顯然是一個容易回潮、需要反復鞏固的過程。”參與調研的人大代表表示。3月中旬,人大調研組分別到閔行區餐廚資源再生中心調研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到長寧區新錦華調研資源回收、到上航新村調研小區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情況。
這一圈走下來,他們發現,目前各區的生活垃圾分類做法各不相同,垃圾箱房等設施設備也五花八門,基本上都是靠人海戰術,可復制可推廣的很少。“我們發現,垃圾分類做得好的小區,主要取決于居民區書記等人的因素。”
“垃圾分類的確要靠志愿者、黨員率先帶頭、帶動,但不能僅僅靠人海戰術。”市人大城建環保委主任委員崔明華說,各方面普遍認為生活垃圾分類跟禁放煙花爆竹不一樣,涉及每個人每一天,光靠人海戰術社會成本極高,不可持續,且效果未必能達到預期,必須發揮好技術和組織、機制的整體優勢,包括在資源回收分類方面也必須提供機械化設施。比如松江區再生資源利用集散場準備運用簡單機械進行可回收物分選。
居民對“可回收物”吃不準
“易拉罐”屬于干垃圾還是可回收物?調研組發現,不少居民扔垃圾時會遇到這樣的困惑。
目前,各區推行的垃圾分類主要是四分類:干垃圾,濕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被訪的居民也大多認同先行的這種分類標準。不過從調研情況看,對于“可回收物”的內涵和外延很難界定,每個居民對此認識也不同。
調研發現,多數居民搞不清楚“可回收物”與“干垃圾”的區別,基本上都是由保潔員把可回收物從干垃圾中分揀出來,或者由居民將可回收物交給廢品回收人員或保潔員。而可回收物的回收現狀并不樂觀,易拉罐、塑料瓶、舊電器等通常被認為屬于較為“吃香”的廢品在居民環節的回收率并不高。而廢品回收人員最愿意回收包裝紙箱和廢報紙,對于快速增長的快遞小紙箱,回收的意愿并不強。即使是回收人員愿意接受的包裝紙板箱和廢紙,如果廢紙市場價格持續走低,這兩類可回收物也可能因無利可圖而被當作垃圾處理。
“強制居民分出可回收物,可能會給后續的執法操作帶來很多難點。”在調研組看來,居民生活垃圾采取二分類、三分類還是四分類標準,還需要深入調研,廣泛聽取各方面尤其是居民意見。一些公司也認為,生活垃圾干、濕、有害和可回收物四分類的方法在實踐中存在諸多操作難點,且分類之后缺乏分類處置的設施支撐。也有代表提出,沒必要強制居民進行可回收物分類,只要居民干、濕垃圾分開投放,可回收物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從干垃圾中進行分選。
銜接好前端、中端和末端環節
垃圾分類為什么那么難推行,很大一個原因是,不少居民對垃圾的后端處置持懷疑態度,“我們前端分好的垃圾是否又會混運?”
調研發現,那些表示因社區垃圾混合駁運、混合收運而不愿意分類投放的群體,如果能夠令其相信他在垃圾分類上并沒有做“無用功”,即社區垃圾是被分類駁運、分類收運的,其在生活垃圾分類上的正向表現是可以預期的,在積極引導下,這個群體還可以發展成為社區垃圾分類駁運、分類收運的義務監督者群體。
這就需要銜接好生活垃圾的前端收集、中端轉運和末端處置環節。調研發現,現在的收運處置系統側重于解決垃圾無害化處置問題,而對垃圾分類并不支持。另外,缺乏布點合理的垃圾分選場所,垃圾收運線路和作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信息技術支撐。
針對這些問題,城投集團等公司建議,通過一個信息化平臺和“三端”(前端、中端、末端)管理來完善本市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的頂層設計。運用信息手段搭建智慧環衛信息化平臺,實現從源頭到末端精準調度、全程管控和動態跟蹤,對作業狀態、垃圾量等進行實時數據監測和分析,優化作業管理,統籌設施資源。
所謂“前端”,管理關鍵是垃圾箱房和垃圾桶投放要標準化、智能化。“中端”,要升級垃圾收運系統,全面執行分類收運駁運。加快徐浦碼頭、虎林碼頭等中轉碼頭擴建和升級改造,建立完善干、濕垃圾中轉系統。要規劃幾個大的干垃圾分選場,實現從干垃圾中分選可回收物,切實提升可回收物中轉能力。“末端”,要發揮老港基地全市垃圾托底保障能力,統一規劃,統一運營,統一監管,使老港基地真正成為循環產業園,實現多種垃圾協同處置和資源化利用。
濕垃圾資源化利用路徑待研究
居民分出的濕垃圾,最后是如何處置的?
3月下旬,城建環保委來到城投集團老港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實地調研老港基地運行管理和環保措施等情況。調研中,城投集團認為,濕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在技術上尚不成熟,產品也沒有出路,濕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時又要面對鄰避問題,在目前階段濕垃圾焚燒處置更可行,干垃圾可以填埋減少臭氣和滲濾液,這樣既能夠確保環境安全,處理成本又更低。
在松江調研時,調研組發現,松江區新建村在農村濕垃圾資源化利用方面的做法是,村里設置一臺小型生化處理機,并對菜葉等農業垃圾集中堆肥處理,但是將菜葉等集中堆肥成本高、周期長、出路不暢,其必要性、技術路線和成本都需要再研究。
閔行區餐廚資源再生中心對濕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已有突破,技術方式是高溫好氧堆肥,產品是有機肥,自去年運行下來,處理技術、環保要求和產品出路都比較可靠。目前該項目設計處理能力為200噸/日,主要用于消納閔行區的單位餐廚垃圾。二期準備建400噸/日的設施,其中200噸用于處理居民廚余果皮垃圾。
“對濕垃圾資源化利用路徑還要深入研究。”調研組認為,要吸收國際上最先進的技術,完善配套政策,從一體化、標準化、智能化的角度研究構建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形成現代化、可持續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